·来源:国际旅游导览 作者:王艳 发布时间:2022-03-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梅县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代客家人的坎坷与荣耀,踟蹰与奋进,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梅县区打造文旅名城的瑰宝。

  据统计,目前梅县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共9类54项,包含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如何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如何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借光影之手,感非遗之美。《南方日报·梅县视窗》即日起推出“非遗新视界 梅县致匠心”系列报道,多个视角走近非遗,把镜头对准传承人,在一曲一歌、一招一式、一雕一刻、一笔一画,了解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敬请垂注。

  逢山必有客,有客就有歌。

  历经千百年孕育,梅县区松口镇,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远涉重洋的第一站,有着“自古松口不认州”的盛名。作为客家山歌中典型代表的松口客家山歌,便是从这里开始孕育,开始流传。

  在松口火船码头上,客家阿哥阿妹用悠扬动听的客家山歌欢迎来自四方的客人。 受访者供图

  2007年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松口客家山歌起初是松口劳动人民在山中田野劳作歇息时,随兴而唱,隔山隔河相唱时的一种歌谣,在鼎盛时期普及到客家城乡。”松口客家山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廖胜华介绍,松口山歌流传广,素有“自古山歌松口出(“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哪有山歌船载来”之誉。

  松口元魁塔是松口镇的标志性建筑,从古至今松口的民间歌手常常在此唱山歌。 受访者供图

  “音随字转,字正腔圆”是松口山歌最突出的特点,与其他地区客家山歌不同的是,松口山歌以松口口语组词,且其基本曲调与其他地区客家山歌相区别。据介绍,其曲调丰富多彩,腔板多种多样,行腔如串丝、绕绕韧韧,委婉圆润,极富感情色彩,并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一代客家人爱唱山歌,普及梅县区各乡镇,所到之处都能听到甜甜的歌声在梅江两岸回荡,在圩镇乡间飞扬,正如山歌所唱“日日山歌歌送饭,夜夜睡觉歌枕头”。

  松口镇中山公园是广大群众自发演唱山歌的场所,常常聚在一起随口演唱原生态的松口山歌。 受访者供图

  但随着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松口山歌曾面临传承和传播的困境,群众自发唱歌的习俗也日渐式微。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这一古老的山歌艺术,早在1998年,松口镇众多爱唱山歌的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松口山歌协会,自办定期刊物《松口山歌简报》,用行动传承山歌文化。

松口山歌协会自办的定期刊物《松口山歌简报》。 受访者供图

  除了民间组织,近年来,政府部门和专业的山歌剧团十分重视对客家山歌的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创新。梅县区获批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是集传承培训、排练、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该基地对松口山歌的发展史进行研究,建立非遗传承人的学术平台和教研传承示范基地,结合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保护、承传、发展以及培养提升民众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松口山歌协会致力于山歌的收集、编排、整理和出版,老歌手定期相聚研讨山歌艺术。 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保护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挥非遗传承人“传帮带”作用,结合客家非遗培训学习方式,培养年轻一代非遗人才,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艺术。

  多形式弘扬山歌文化 打响文化名片

  “我们常邀请汤明哲老师、张献云老师等前辈来开班,把老一辈老师的专业腔调学起来。”松口客家山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谦隆说,在一代代艺术家和老前辈的“传帮带”带领下,新一代的梅县区客家山歌的传承弘扬有明显成效。

  今年88岁高龄的卢月英是松口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对山歌深有研究。图为卢月英教小朋友唱山歌,摄于2016年。 受访者供图

  走进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便听到阵阵悠扬婉转的客家山歌从教室里传出,循着歌声走去,该校山歌班的孩子们正有板有眼地学习山歌的唱腔及表演身段。

  “山歌班以一学年为一届,分为唱腔初级班和提高班,每届会挑选出50名声音条件比较好、对山歌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到学校山歌初级班学习山歌知识和演唱基本功。”该小学副校长黄文斌说。

  “梅县区坚持打响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了客家山歌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推动了客家山歌传承保护和发展。”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股股长方宇平介绍。

  梅县区积极培育山歌“幼苗”,图为小朋友们正在认真学唱客家山歌。 受访者供图

  一方面是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省、市专家深入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授课辅导,开展客家山歌进课堂活动,并自编山歌,形成校本教材。如新城中心小学要求音乐老师充分用好山歌的校本教材,每班级每学期至少要教会两首客家山歌。如今,该校学生到小学毕业时,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唱20多首地道的客家山歌。

  另一方面则是开展梅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巡回演出,到全区19个乡镇举办客家山歌培训班,进行慰问演出和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梅县区累计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618场,服务81万人次,累计组织山歌培训140多场。

  梅县区坚持“弘扬山歌文化,打响文化名片”的工作思路,打造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品牌,加大客家山歌的传承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客家山歌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推动梅县区客家山歌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